上海乐宝代孕机构

上海中心城区不同的"咖啡气质" 品一品哪一杯最有味

阅读量:994 发布时间:2021-04-05 10:05
原标题: 周日品区 | 上海中心城区不同的"咖啡气质",品一品哪一杯最有味
对于一个热爱咖啡、热爱到各种咖啡馆消磨时光的人来说,咖啡远不只是一杯饮料,更表达着一种情绪、代表着一种文化偏好。而我发现,不同地段的咖啡馆也在诉说着不同的地域故事,每个区也都有它独一无二的“咖啡气质”。
新年第一天,明媚透亮的午后,闺蜜约我到一家叫“窝”的网红咖啡馆喝一杯。
静安区巨鹿路一带,是我们平常爱逛的地方。转进一条老式居民弄堂,一路寻店一路望向一间间敞着门的灶披间,猜想主人会准备什么样的晚餐。弄堂深处拐个弯,迎面是一幢砖木结构花园洋房,做旧的绿漆木门虚掩着,门里飘出一股咖啡香气。
推门而入,店堂里人声嘈杂,早已满座,唯一空着的临窗圆桌是我们事先预定的席位。洛可可式繁花墙纸搭配欧式古典家具,铺着镂花台布的边桌又是海派风格,满墙画框、鲜花,以及玻璃柜里的红酒和各式木制摆件,都表明着店主的“欧洲情结”。
“侬好,要点啥?”送上菜单的竟是位上海老阿姨,这在其他咖啡馆可不多见。原来,店主是她的儿子媳妇,小两口到意大利生活了几年,回国后开了这间咖啡馆,老人家也一起帮忙日常打理。
走出咖啡馆,重新端详这幢小楼。复折式屋顶覆着红色机平瓦,底层墙面为红砖砌筑,与静安区各种精致的洋楼相比,它显得特别简朴小巧。不起眼的铭牌上记录着这里的历史——这里是旧时外交部长王正廷旧居,是他建于1923年的私人府邸。如今,外面的整面围墙上贴满房屋征收公示信息,这条老弄堂或许很快就要被拆除,不知这家咖啡馆的命运将会如何。
“窝”的风格是欧洲古典混搭海派经典
对于一个热爱咖啡、热爱到各种咖啡馆消磨时光的人来说,咖啡远不只是一杯饮料,更表达着一种情绪、代表着一种文化偏好。而我发现,不同地段的咖啡馆也在诉说着不同的地域故事,每个区也都有它独一无二的“咖啡气质”。好比中心城区有不少类似“窝”这样由名人旧居改成的咖啡馆,静安的显得精致小资,徐汇的普遍文艺范儿,虹口的则沧桑厚重,而最昂贵奢华的咖啡,总是出自黄浦和浦东。
如果你想知道更多,那么请你跟随我一起品一品各区的特色咖啡——
享用一杯“历史的香醇”
咖啡馆是上海开埠以后外国人带来的“西洋玩意”。早期提供咖啡的场所主要在一些西餐馆、饭店、俱乐部等等,最有名的是永安公司的七重天咖啡馆和汇中饭店附设的咖啡座。
1928年,《申报》出现一个新栏目“咖啡座”,意在鼓励作者像在咖啡馆里一样“自由地就任何议题交换意见。”这其实也证明了一个事实——咖啡馆在当时是上海社会新兴的城市空间,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那时的咖啡馆主要集中在老卢湾、静安、徐汇等法租界以及虹口日租界这些地区。位于法租界的霞飞路出现了许多效仿巴黎的露天或室内咖啡馆,比如巴尔干、君士坦丁堡、Kingsley、Little Coffee Shop以及伟多利咖啡馆、皇家咖啡馆等,面积较小但舒适的咖啡馆则遍布虹口区的北四川路。
上海最早的一批咖啡馆主要集中在当时的法租界(徐汇、老卢湾等)和日租界(虹口等)
当时最著名的咖啡馆当属虹口区的“公啡咖啡馆”。这是鲁迅先生“出街饮咖啡”的地方,他曾经在《革命咖啡馆》里写道:“遥想洋楼高耸,前临阔街,门口是晶光闪烁的玻璃招牌,楼上是我们今日文艺界的名人,或则高谈,或则沉思,前面是一大杯热气腾腾的无产阶级咖啡,倒也实在是理想的乐园。”这个“左联”人士在白色恐怖期间秘密集会的地点,如今早已不再经营,成为多伦路上一处历史遗址。
白马咖啡馆于关闭70年后重新开放

本站信息可能有少部分更新不及时,甚至有误,敬请谅解!

相关文章

大家都在看